从今天(9月15日)开始,我国首部专门规范住房租赁活动的行政法规《住房租赁条例》正式施行,这标志着住房租赁市场将从“野蛮生长”迈入依法规范成长的新阶段。
《条例》针对住房租赁市场中的哪些突出问题?如何影响你我的生活?
哪些空间不得单独出租用于居住?
用于出租的住房,《条例》规定,应当符合建筑、消防、燃气、室内装饰装修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标准,不得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
厨房、卫生间、阳台、过道、地下储藏室、车库等非居住空间,不得单独出租用于居住。
此外,《条例》明确,租赁住房单间租住人数上限和人均最低租住面积,应当符合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
为什么要办理住房租赁合同备案?
《条例》规定,出租人应当按照规定,通过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等方式将住房租赁合同向租赁住房所在地房产管理部门备案。房产管理部门应当提高住房租赁合同备案服务水平,不得就住房租赁合同备案收取任何费用。
《条例》明确规定,出租人需办理房屋租赁备案,中介机构若未按要求完成备案将面临罚款。
以前租房,租房双方通过自主协商,拿着固定模板的合同,直接签字就可以。如果没备案,一旦出现纠纷很容易扯皮。合同备案,是为了更好保障租赁双方的合法权益,让租赁交易和合同有备可查。
如果房东不去备案怎么办?《条例》专门赋予承租人一定的自主权,明确规定,如果出租人未办理合同备案的,承租人可以办理备案。
此外,租客有了备案合同可以更方便办理居住证和提取公积金。长期来看,备案有助于推动租金透明化,整治市场长期存在的“二房东”现象。
租房合同备案不等于征税
当前房屋出租所涉税种(如个人所得税、增值税、房产税等)已实施多年,并未因《条例》出台而调整。备案本身不直接新增税种,但通过规范合同登记,有助于加强税务监管,减少偷税漏税。
此次《条例》强化备案要求,主要目的是规范租赁市场,打击黑中介、虚假房源,保障租客权益,如备案合同可作为入学、落户依据等,并为未来房地产税改革提供数据支持。
(注:内容整理自红网、中国经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