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0.41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住着近万人,既有国企老职工也有外来务工者。”7月25日在长沙市雨花区雨花亭街道自然岭社区党总支书记王静介绍,她的身后上世纪80年代的红砖楼与新建电梯房比邻而立,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城市更新画卷,斑驳的老墙换上“新衣”、锈蚀的管道重获“新生”、曾经的“忧居”变身为“优居”
自然岭社区地处长沙最大城中村,一场以党建为引领的城市更新实践,正让0.41平方公里的老社区焕发新活力。作为长沙市“党建聚力·和美星城”行动的缩影,这里探索出一条“共商共治共享”的更新之路。
“忧居”变“优居” 老旧小区改造的民生
62岁的彭学成在明德雨花中学宿舍楼顶楼住了半辈子,每逢雨天就为屋顶渗漏发愁。这栋建于1987年的老楼,和隔壁1984年建的静轩宿舍一样,饱受管道老化、外墙剥落等“老年病”困扰。
转机出现在2024年。通过社区多方协调,两栋老宿舍被纳入雨花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改造从规划阶段就邀请居民全程参与。“楼顶废弃太阳能热水器存在安全隐患”“希望能增设休闲空间”……
施工前,社区通过党员带头、居民议事会征集意见,列入改造清单。
社区召集党员、志愿者与居民共同商讨老旧小区改造方案。
9月工程启动后,防水重做、外墙翻新、雨棚更换一气呵成,楼下还新添了小花园和健身器材。“现在老伙计们散步聊天有了去处!”彭学成笑着说。
“改造不是政府‘独角戏’,而是居民‘大合唱’。”王静坦言。自然岭社区辖区内有6个小区,其中4个是老旧小区,目前3个已完成改造。
硬件升级只是“上半场”,如何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
社区给出的答案是:以党建为纽带,培育自治土壤。
如今,小区里活跃着党员牵头的“邻里帮帮团”,居民自发组建了环境监督队,曾经的“脏乱差”角落变成了小花园。
“痛点”变“通途” 基础设施升级的治理智慧
如果说老旧小区改造是“面子”,那么水电气的供给安全则是“里子”。在自然岭社区,这两场“战役”几乎同步打响。
龙吉湾小区的供水管道因锈蚀频发爆裂,1870户居民饱受“间歇性停水”之苦。
然而,当社区召开“水改听证会”时,588户家庭因担心破坏装修而拒绝改造。“不是我们不讲理,装修花了十几万,砸墙重铺谁赔?”住户李姐的质疑道出了矛盾焦点。
面对僵局,社区没有“一刀切”,而是组织党员志愿者逐户走访,最终与供水公司创新推出“阳台切入”“一户两表”方案,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影响。针对不同户型,社区还采用“一栋一策”的土办法,让这场“水改攻坚战”在半年内顺利完成。
水改刚收官,消防改造的“接力赛”又拉开序幕。2019年因物业更换遗留的消防隐患,成为悬在居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资金短缺怎么办?
社区探索出“政府补一点、企业捐一点、居民凑一点”的众筹模式;施工扰民如何化解?
党员带头协调噪音与工期矛盾,确保工程“不扰民、不停歇”。
消防整改工作调度会。
如今,地下车库的消防管网全部更新,楼栋消防栓逐层更换,消控室设备焕然一新。“以前消防栓是摆设,现在心里踏实多了!”居民王嗲嗲的话,道出了安全升级带来的获得感。
“陌邻”变“睦邻” 社区治理创新的幸福密码
硬件改造易,治理升级难。如何让城市更新的成果可持续?自然岭社区的答案是:重建邻里精神联结。
今年6月,一场别开生面的“邻里串门会”在社区举行。6个挂着“邻里友善共享空间”标牌的家庭敞开大门——邻长陈老师的书房飘着茶香,向姐的厨房传来小吃的香甜。这场由党员带头、邻长搭台、居民唱戏的盛会,正是社区深化“治理下半场”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社区构建了“社区党总支-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联动体系,创新“居民点单、共建单位接单、社区督单”三单制,将“串门”从活动升华为治理常态。78岁的张娭毑拉着邻长的手说:“现在有事先找邻长!”这份信任,正是“陌邻”变“睦邻”的最好见证。
自然岭社区的蜕变,是长沙“党建聚力·和美星城”行动的生动注脚。
近日,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在调研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工作时指出:“城市更新是城市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要推动片区建设发展再上新的台阶,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在这里,城市更新不仅是外墙翻新、管道更换,更是治理理念的重塑——从“政府干、群众看”到“党员带、群众干”,从“物理改造”到“化学融合”。
当0.4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老居民与新市民携手成为“主人翁”,“和美星城”的愿景便真正落到了百姓的心坎上。这场始于改造、兴于邻里的实践,正在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写下温暖的范本。
来源丨红网
更多长沙树木岭二手房,请登录象盒找房长沙站查看。

皇冠经纪人/雨花区
